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来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

2020年读书总结

按照阅读时间顺序挑了十二本今年读过又觉得最有意思的书。大部分都摘抄过。

《“景观”文学:媒体对文学的影响》,樊尚·考夫曼

作者将论述的重点放在了注意力经济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在新的媒介中所面临的困境。其内容对于传媒学而言可能有些老生常谈,但是对于第一次接触到相关理论的读者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洪水来客》,西蒙·斯塔伦海格

没什么别的,我就是挺喜欢这个作者的构思的……

有一个我觉得很特别的地方,大概意思是被人类工业遗弃后游荡在城市边缘的机器人们,有着无机的、色彩单一的躯壳,但是最爱的是柔软的、鲜艳的有机织物,比如羽毛和手工品。这也正是封面上的形象。

《死者的奢华》,大江健三郎

之后还看了一本他的《万延元年的足球队》。这本与《万》表达的主题不同,但是有着相似的浓重暗丽的冲突。大江的语言风格非常有辨识度,下面这一段是我在日本文学bot上投稿过的,这次也把它复制粘贴一下:

“浸泡在浓褐色液体里的死者们,胳膊肘纠缠着,脑袋顶撞着,满满地挤了一水池。有的浮在表面,也有的半沉在水中。他们被淡褐色的柔软的皮肤包裹着,保持着坚硬的不驯服的独立感,虽然各自都向内部收缩着,但却又互相执拗地摩擦着身体。他们的身体几乎都有着难以确认般模糊的浮肿,这使他们紧闭着眼睑的脸庞显得更丰腴。挥发性的臭气激烈地升腾,使紧闭的房间里的空气更加浓重。所有的声响都和黏稠的空气搅拌在一起,充满了沉甸甸的重量感。

死者们用低沉的声音嘁嘁喳喳地说着,很多声音交织在一起,听不清楚。一会儿他们又都沉默起来,变得静悄悄的。接着很快地又恢复了嘈杂。嘈杂声以令人焦躁的缓慢高涨起来,又降落下去,忽然又鸦雀无声了。一个死者缓慢地旋转着身体,肩膀倾斜着向溶液深处沉浸下去,只有僵硬的手腕从溶液中伸出来停留在空中。然后,又重新平静地漂浮上来。”

这种描述,仅凭想象是写不出来的。

《自然权利与历史》,列奥·施特劳斯

以古典反思现代,以及序虽然非常长,但是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对现代性相关的话题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对空言说:观念的传播史》,约翰·杜汉姆·彼得斯

可能是我个人的年度最佳,交流、信息、媒介、大众传媒,即使不学传播学也不从事相关工作,这些词汇也与生活连接紧密。

《同学少年》,周志文

很真诚的散文集。

《乡下人的悲歌》,J.D.万斯

把这本书列进来单纯是因为很多人在推罢了

给我的感觉是这些人并不真的穷苦,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贫困的氛围(我觉得应该用这个词),从小的家庭到大的社区环境。男人们失去了工作,但这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他们失去了自己在养活一个家庭的感觉,他们陷入个人的困境,也间接导致了家庭陷入困境。

当然,还有作者的阿嬷这样坚强的人物存在,否则作者恐怕也没机会写这本书了。这本书看过的人应该很多了,我自己也看了一些评论。但重点并不仅仅是谁承担了更多、谁更不负责,而是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困境。书里没有给一个确切的答案,我也不扯更多有的没的了……

《燃烧的原野》,胡安·鲁尔福

看的时候一边觉得在看上世纪的老电影,又一边觉得在看另一个版本的《老无所依》……

《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罗伯特·达恩顿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切入点,说无聊也无聊,说好玩也很好玩。如果能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肯定很精彩……

《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丹尼尔·比尔

整个流放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终结。至于为啥起这个名字就不用多说了吧

忽略掉作者自夸大英把囚犯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政策相比之下温和有礼暖人心的那一小部分,这本书还是很客观的……

《乌暗瞑》,黄锦树

我就是单纯喜欢啦

《记忆的性别》,贺萧

这本书在豆瓣的评论区里有可以读全文的链接。文档里的红字部分是在出版时被删减掉的内容,但是我看了看也不觉得这些红字有什么被删减的必要……并不影响阅读原文,但对作者来说肯定是种冒犯。

关于女性如何从家庭走向社会,又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构建叙事,视角别具一格的一本书。







评论
热度 ( 101 )
  1. 共7人收藏了此图片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苹果猎手 | Powered by LOFTER